怎样欣赏中国画?来源:中华大课堂浏览数:5509次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民族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融合。现在的一些收藏大家都喜欢收藏中国画,就连一些中式风格的装修业主,也喜欢用中国画来装饰房屋。但是如何欣赏中国画? 中国画的欣赏要点有哪些?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 唐 阎立本《步辇图》, 绢本设色, 纵38.5cm ,横12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步辇图》局部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唐 张萱《捣练图》,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145.3厘米,波士顿美术馆藏 《捣练图》局部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 《捣练图》局部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变: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 唐 韩滉 《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牛图》局部 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五牛图》局部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