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社会影视欣赏听歌赏曲看书听书对外汉语健身养生特殊教育国学文化家教处方相声小品生活妙招学习方法百家讲坛民俗礼仪形象管理中外旅游解难答疑在线查询体育课堂学前语文学前数学学前英语学前百科科学自然礼仪教育体育游戏安全教育学前美术音乐舞蹈行为习惯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百科小学信技小考语文小考数学小考英语小学作文小英作文小学音乐小学道法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写字小学科学试听课程课外语文小学课本小学资料劳动技术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道法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初中信息初中科学初中作文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初中体育初中朗读中考复习初中资料初中课本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高中思政高中历史高中地理高中朗读高中作文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生物高考思政高考历史高考地理通用技术高中资料高考更多电子课本高中音乐计算机系药学专业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电气自动临床医学法学专业法律专业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工商管理物理专业数学专业美学专业小语种系生物工程园林专业化学专业园艺专业网络通信通信工程历史专业中文专业旅游餐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社会科学哲学专业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广告传媒大学更多艺考声乐艺考舞蹈艺考器乐艺考表演艺考美术艺考书法播音主持艺考乐理文学朗诵声乐舞蹈影视欣赏艺考摄影艺考编导艺考问答

古人眼中的“三”与“七”

来源:中华大课堂浏览数:6975 

中国有句老话:“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中的前半句出自于《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半句则来源于《易经》,在易经中每个卦分为六爻,到七爻就是另外一个卦了。整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图片

1、三生万物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三”在这里是一个虚数,表示多,无穷。

所以古人认为"三”是万物生发的一个关键所在,数字"三"便被老祖宗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像“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纲”君臣义。

古人结婚讲究“三拜礼”,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最后才是夫妻对拜。家有长辈去世,服丧守孝要三年。

而且"三"这个数字, 还巧妙融合了"三分法",时间三分法: 昨天、今天、明天, 早晨、中午、晚上,等级三分法:上等、中等、下等,高级、中级、低级。

在演义小说里,"三"也是最常用到的,像《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水浒传》"三打祝家庄", 《红楼梦》"三进大观园",刘姥姥通过这三次见证了荣国府由盛转衰的景象。

如此看来,"三"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确实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数字了,而"七”又有"逢七必变"的说法,像婚姻里常说的“七年之痒”, 就是人们觉得结婚的第七年对夫妻来说是一个关键点或者转折点。 那"七“在古人眼中又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2、逢七必变

“逢七必变”出自于《周易》,在易经中每个卦分为六爻,到七爻就是另外一个卦了。因此在古人的思想里,"七"就是一个玄数。

像古人夜观星象时,他们通过"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来辨别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而斗柄转一周,就是一年的长度,所以又有"斗转星移又一年"的说法。

人有七窍“两目、两耳、两鼻孔、口"; 光有七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一周有"七天",古代女子有“七出之条”,人死后要"烧七"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万物,从初一开始,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在初七这天,才创造出了人!

在佛教故事中,佛祖一出生就能行走,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花。

在古诗文中有"七言"、"七绝”、“七律”,在金庸小说中有"江南七怪”、"武当七侠”、"全真七子"等, 在《三国演义》中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诸葛亮“七擒孟获”、曹植“七步成诗”等。

可见中国人对"七” ,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情结,在《周易》写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古人将"七日“视为一个周期,认为这就是天道。

结语:

“三”和“七” 在古人眼中都是一种"玄”数,《道德经》告诉我们“三" 是无穷,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易经》告诉我们“七”是变数, 而变数不也是发展变化的一个规律吗?

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生活和处事,这样即便是遇见变数,我们也可以处变不惊、静待时机,若是遇见好的机会,则要牢牢地把握住。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