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社会影视欣赏听歌赏曲看书听书对外汉语健身养生特殊教育国学文化家教处方相声小品生活妙招学习方法百家讲坛民俗礼仪形象管理中外旅游知识解惑在线查询体育课堂学前语文学前数学学前英语学前百科科学自然礼仪教育体育游戏安全教育学前美术音乐舞蹈行为习惯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百科小学信技小考语文小考数学小考英语小学作文小英作文小学音乐小学道法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写字小学科学试听课程课外语文小学课本小学资料劳动技术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道法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初中信息初中科学初中作文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初中体育初中朗读中考复习初中资料初中课本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高中思政高中历史高中地理高中朗读高中作文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生物高考思政高考历史高考地理通用技术高中资料高考更多电子课本高中音乐计算机系药学专业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电气自动临床医学法学专业法律专业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工商管理物理专业数学专业美学专业小语种系生物工程园林专业化学专业园艺专业网络通信通信工程历史专业中文专业旅游餐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社会科学哲学专业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广告传媒大学更多艺考声乐艺考舞蹈艺考器乐艺考表演艺考美术艺考书法播音主持艺考乐理文学朗诵声乐舞蹈影视欣赏艺考摄影艺考编导艺考问答

孝庄为啥不愿跟皇太极合葬?

来源:中华大课堂浏览数:3577 

说到历史上著名的“大女主”,清初孝庄文皇后值得拥有姓名。

影视中的孝庄。来源/电视剧《孝庄秘史》截图

她年少时嫁给清太宗皇太极,生有三女一子。皇太极死后,儿子福临即位为顺治帝,她也因此成为大清第一位正式的皇太后。十八年后,其孙玄烨即位,她又成为清初尊贵的太皇太后。

她这一生跟随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培养、辅佐两代帝王;又助康熙帝除鳌拜、平察哈尔、三藩之乱,稳固清统治根基,是当之无愧的“传奇”。然而,这位“老祖宗”却在死后因“身后事”给历史留下了扑朔迷离的谜团。

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文皇后病逝。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得跟“丈夫”合葬。然而第二年,她的灵柩没有合葬于皇太极的昭陵,而是移到儿孙的清东陵大红门外的临时亭殿停放了三十余年,于雍正三年(1725)才正式葬入清东陵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为何不按祖制与皇太极合葬?又为何三十七年未入土为安?本该地位崇尊的她为何孤零零地葬在儿孙陵园的围墙之外?

几百年来,这些问题困扰着一批批好事者,也由此生出很多离奇的传闻。流传最广的当属“太后下嫁”。野史载,太后下嫁其小叔摄政王多尔衮。所以“惩罚”她在门外给“儿孙看门”“没资格入陵园”……传闻不等于历史,早有史学前辈详尽论述、证实这种说法实属子虚乌有。

实际上,不跟皇太极合葬,是孝庄本人的意愿。

不合葬于昭陵

孝庄去世后,康熙皇帝曾追忆:“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联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康照二十六年十二月壬申)由此来看,孝庄曾在死前特意留下遗嘱不去昭陵与太宗合葬。

遗嘱里大概讲了两层原因,一是说太宗皇帝已经安葬多年,不方便因为她而轻易惊动;二是说放心不下儿子孙子,不忍心远去位于关外盛京(今沈阳)的昭陵,希望能留在儿子顺治帝埋葬的孝陵(位于清东陵内园)附近。

这遗嘱说得言辞恳切,也合情合理。但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似乎只是“托辞”,以此来解释孝庄拒绝合葬的原因并不能完全令后人折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孝庄说的第一层原因——“卑不动尊”“奉安年久”。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我这个皇后而去打扰皇帝,且皇帝安葬多年,轻易不要再动!”

皇帝生母与先皇合葬,虽确为“以卑动尊”,但夫妻合葬是中国古代流传多年的习俗,意味夫妻相依相守、团圆美满。普通百姓尚且重视,在皇家就更格外要求了。以距清代最近的明代为例:明代晚于先皇去世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有很多,比如明宣宗的生母,就晚于她的丈夫仁宗十七年而死,再比如明宪宗生母,晚于丈夫英宗四十年而死等,这些人最终都与先皇帝一起合葬帝陵地宫。帝后合葬,更是清朝祖制。在孝庄之前,死于顺治六年的孝端文皇后已与太宗合葬昭陵。由此来说,其实并不存在皇后晚于先帝去世,合葬会惊扰先帝一说。至于“安奉年久”,也就是“已经安葬多年,不可轻易惊动”的说法则更站不住脚,毕竟,太宗的昭陵还在康熙二年改建过,当时为了改建方便,还特意将太宗移到别殿供奉,此时距太宗安葬也已经二十年了。“重新装修”都能说动就动,更何况帝后合葬是合乎祖制的大事。由此看来,这似乎的确是一种“说辞”。

再来看第二层原因——“心恋汝皇父及汝”,也就是“我实在放心不下你们爷俩儿”。

老人喜爱儿孙情有可原,却少有人因此放弃夫妻合葬,尤其是在尊重礼制的皇家。纵观历史长河,也仅有“极个别”太后最终选择依儿孙而葬。比如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她没有与刘邦合葬,而是在儿子汉文帝霸凌附近独自建陵,因为刘邦的长陵园里已经葬了一个和她水火不容的正宫吕后。恐怕薄夫人一想到百年后还要继续跟吕后“斗智斗勇”,就觉得十分闹心,还不如守着儿子埋葬,保个清净。

而相比之下,孝庄与薄太后情况则大不相同,虽然太宗的昭陵里也已经葬有中宫孝端文皇后,但这位孝端皇后端庄仁厚,何况还是孝庄的亲姑姑。由此来看,孝庄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不去昭陵,而非要留葬儿孙旁。所以孝庄遗嘱所提出的两层意思,虽有一定道理,但恐怕都不是拒绝合葬的根本原因。

深究其原因,应该在于满洲习俗的汉化,尤其是丧葬习俗的汉化——实际上,满族人的丧葬习俗是火葬。

火葬之谜

《清圣祖实录》中有关于世祖驾崩百日致祭于梓宫前,而期年致祭于“宝宫”前的记载。

一般“梓宫”即指棺木,用于安葬死者遗体,也就是“棺材”。

那“宝宫”又是什么呢?“所谓宝宫,就是一个灰罐,在帝王家则称为宝宫而已。”(陈垣:《顺治皇帝出家》,《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也就是说,按照满洲旧俗,皇帝去世百日后,遗体将被火化,放入“宝宫”骨灰罐中。

由此来看,属于满族统治的大清政权应该实行火葬,连帝后也不例外。那么清朝究竟有哪些帝后实行了火葬,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从火葬改成土葬?孝庄又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康熙二年(1662)那次改建盛京两陵(清太祖的福陵和清太宗的昭陵)有记载,“改造昭陵地宫成,安奉太宗文皇帝宝宫,设宝座、神牌于享殿”以及“改造福陵地宫成,安奉太祖高皇帝宝宫,设宝座、神牌于享殿”。(《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十二月甲寅、辛酉) 从这条记载中的两个“宝宫”可以明确得知,在清早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的遗体按照满洲丧葬习俗实行火化。而这两朝的皇后,葬法应“与皇帝大丧仪同”,即和皇帝保持一致,都为火葬。先于孝庄去世的孝端文皇后就遵循了火化的葬俗。

不仅前人,就连后人也是。

根据《圣祖实录》记载,孝庄的儿子儿媳,即顺治一朝的皇帝皇后同样遵循火化习俗。

而这一情况,在康熙帝第一位皇后下葬时开始改变。

康熙帝亲政后,要求满族向汉族学习,强调满族汉化,推崇“满汉一家亲”,在汉文化的全面影响下,久而久之,满洲丧葬习俗也逐渐汉化——由火葬变为了土葬。

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三年、十七年、二十八年,康熙的三位皇后先后去世,均以梓宫(可放遗体的棺木)葬入康熙帝预营寿陵 (康熙帝死后命名为景陵)。由此来看,最晚在康熙二十年(1681),遗体不焚烧的土葬习俗已深入人心。

光绪皇帝梓宫近景。来源/故宫博物院

孝庄太皇太后长寿,去世时已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此时的她受汉文化影响较久,早已不愿火葬。可若按祖制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昭陵,就意味着她必须“与太宗文皇帝大丧仪同”,即同样以骨灰罐的形式葬入昭陵。这对于汉化程度很深的孝庄和康熙帝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这么看来,孝庄不愿和皇太极合葬倒也在情理之中。那么,既然这是孝庄本人的遗愿。以孝庄对康熙帝的恩情,康熙帝为何不为孝庄单独修陵风光大葬,而让“皇祖母”在享殿暂停37年,直到雍正时期,才得以入土为安呢?

选址困难

原来老太太一句“留葬儿孙近旁”的遗嘱,说起来容易,实际却非常难办。

毕竟,孝庄太后是太宗的妃子,属于太宗一系,如果不与太宗合葬,反而葬在儿孙的东陵陵区,只怕对外很难作出十分合理的解释。另外,即便真的按照孝庄遗愿葬在东陵,当时陵区内也已没有合适的位置给她了。

清东陵陵区位次图。来源/清东陵网截图

孝庄太后辈分最高,应该葬在陵区正位。可当时陵区中最好的位置即昌瑞山主峰下,已经建成了她儿子顺治的孝陵。哪怕是次好的位置也已预营(提前修建)了康熙帝的景陵。孝庄太后地位崇尊,位次不可以卑于儿孙。因此,选址迟迟难以确定。

没办法,康熙帝只好行权宜之计,决定在东陵陵区外,先设一座地上宫殿暂时安奉孝庄太后,等待日后选好陵寝位置,再行下葬。

《康熙起居注》有详细记载,康熙帝说过:“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太皇太后在日,屡向联称善,乃未及久居,遽尔遐升。今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即将此宫拆运所择吉处,毋致缺损。”意思是说,孝庄在世时,很喜欢慈宁宫东边新建的一座寝宫,然而没来得及长久居住,便骤然辞世。为了让九泉之下的祖母住得称心,康熙帝下令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东陵门外,按原样重建,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二十七年四月。)

康熙帝与孝庄感情深厚,在孝庄后事的操办上,事事叮嘱、件件费心。孝庄的遗体移至暂安奉殿时,康熙帝皆“躬亲举扶安置”“复痛哭良久,行三跪九叩礼……”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二十二日,暂安奉殿封掩殿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二十七年四月。)可这一放就是37年。终康熙帝一生,也没能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影视中的祖孙情深。来源/电视剧《康熙王朝》截图

昭西陵之设

孝庄的辞世,对康熙帝的身心刺激很大,一度使他的记忆力明显衰退。对祖母的怀念伴随了康熙帝的一生,直到孝庄逝世三十年后,已经年过花甲的康熙帝和大臣们言及祖母,仍然泪如雨下。康熙帝曾说:“每逢军国大事,常梦见祖母”。

孝庄的安葬问题已不仅仅是她的遗愿,也变成了康熙帝的遗愿。

康熙帝死后,雍正帝即位。雍正帝即位之初,便决心要尽快解决此难题。终于以孝庄暂安在东陵陵区门墙外后,康熙帝历数绵长、多子多孙、大清海内升平,认定孝庄暂安的位置风水甚佳,决定原地建陵。在暂安奉殿的基础直接改建。也因此,孝庄的陵寝才会留在东陵大红门墙外。又因为这个地方在昭陵的西边,所以取名昭西陵。

昭西陵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开始,同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始入土为安,此时距她辞世已经三十八年。

昭西陵之设,彻底解决了孝庄文皇后的安葬问题。遵照她的遗愿,没有迁徙关外,而是守在了儿孙近旁;更没有按照满洲旧俗实行火葬,而是保留棺木实行土葬。同时,最终选址在东陵陵园外,说明与东陵体系各不相干;命名为“昭西陵”,又表明与盛京昭陵仍为一体,可谓两全其美。雍正帝对此事也非常自得,认为自己圆满完成了父皇留下的作业,亲自指示,要写文章告祭康熙帝,求一波表扬。

这位传奇的“老祖宗”在世时,为清开基创业立下功劳;死后埋葬的昭西陵也被看作是清帝后葬俗改变的标志,同时还开创了晚于皇帝去世的皇后(或皇帝生母)不再与皇帝合葬而另行建陵的先例。

乾隆元年(1736),雍正帝的泰陵工程即将告竣,却还留有一个问题:帝后是否合葬?是否要在地宫中为尚健在的崇庆皇太后(乾隆生母)预留位置?

最终得太后懿旨明示:“世宗宪皇帝梓宫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也就是不必合葬,另选一块风水好的地方单独埋葬的意思。

影视中的甄嬛,原型为未来的崇庆皇太后(孙俪饰)。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从此,皇帝入葬,地宫石门即行封闭,不能与皇帝同时入葬的皇后另行建陵遂成清代定制。

参考文献

①《史记·外戚世家》

②《明史》

③《清世祖实录》

④《清圣祖实录》

⑤《康熙起居注》

⑥ 《清高宗实录》

⑦《(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丧礼》

⑧《(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工部·陵寝》

⑨陈坦:《顺治皇帝出家》,《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

⑩陈坦:《语录与顺治言廷》,《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

⑪孟奔:《太后下嫁考实》,《明清史论着集刊续编》。

⑫刘毅:《昭西陵与清代帝后丧葬礼俗更易》,《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