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原文+翻译+解读来源:中华大课堂浏览数:5326次
第一章 开宗明义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yù)修厥德。’” 【注释】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 (2)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舆。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 (3)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 (4)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 (5)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 (6)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 (7)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 (8)汝:你。此处指曾参。 (9)避席:离席而立。曾参本侍坐于侧,因孔子问话,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因而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答。 (10)不敏:敏,聪明、睿达、有智慧。不敏,为曾参自谦之词,犹言愚钝、鲁钝。 (11)何足以知之:足,够得上、配得上。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邢《疏》言:“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 (12)夫:发语词。 (13)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邢《疏》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于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14)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 (15)复坐:复,重新。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故让其重新坐下。 (16)身体发肤: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上的毛发。肤,皮肤。 (17)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 (18)立身行道:立,树立、成就。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 (19)终:最后,老年时,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 (20)大雅:下引诗句《诗经·大雅·文王》。《文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 (21)无念尔祖:无,发声词,无义。念,想念。尔祖,你的先祖。 (22)聿(yù)修厥德:聿,语助词。厥,代词,其,指文王。 【翻译】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 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解读】大雅 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开始于侍奉父母,扩大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终是成圣成贤,回归本善。 第二章 天子章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注释】 (1)子曰:本章承接上章之文,还是孔子对曾参的讲话。自此及以下四章,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故正文不再出现“子曰”。 (2)不敢恶于人:恶,厌恶、憎恨、不喜欢。意为天子作为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要扩大去热爱天下的父母亲。 (3)不敢慢于人:慢,轻侮、怠慢。此句言天子要广泛地敬重他人。 (4)形:通“型”。法式,典范。 (5)蓋:语气词。多用于句首。 (6)甫刑:即《尚书》中的《吕刑》篇。 (7)一人有庆:一人,指天子。庆,善。 (8)兆民赖之:兆民,万民,指天下的所有人。古人所说的“兆”,即指一百万,也指十亿,后指一万亿。此处泛言极多,非实数。赖,依靠、凭借、仰赖。 【翻译】 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解读】 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 论说天子如何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让人民受到感化,都能效法天子而去尽孝。 第三章 诸侯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 (1)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列国之君,贵在一国臣民之上,故言“在上”,即处于高位的意思。骄,自满、自高自大。无礼为骄。 (2)高而不危:高即上,言诸侯居于一国最高之位,所处甚高。危,危殆、危害。此接上句,意为诸侯居于万人之上的高位,仍能不自高自大,则不会发生危殆。 (3)制节谨度:制节,花费节省,生活俭朴。谨度,指言行谨慎而合乎礼法。 (4)满而不溢:满,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过分,此处指生活奢侈,与骄相对。 (5)社稷: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 (6)和其民人:民人,即人民、百姓。 (7)诗:以下引文,见《诗经·小雅·小旻》。 【翻译】 (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不会奢侈浪费。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尊贵;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社稷,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诗经·小雅》说:“要戒慎恐惧,小心谨慎,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又像踏在薄冰之上。” 【解读】 这一章是讲述诸侯的孝道。 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生活费用,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官员百姓和睦安乐。 第四章 卿大夫章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蓋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注释】 (1)先王之法服:先王制定的各种等级的人的规定服饰。 (2)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即《诗》《书》等中的言论。 (3)德行:合乎礼乐的道德行为。 (4)择言:择通“殬”〔dù〕,败坏,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 (5)择行:败坏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为。 (6)言满天下无口过:言满天下,言语传遍天下。口过,口中有失。 (7)怨恶:怨恨厌恶。 (8)三者:指上文之合于先王的服饰、言语和德行。 (9)宗庙: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 (10)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烝民》。 (11)夙夜匪懈:夙,早晨。夜,晚间。匪,同“非”,不。懈,怠惰、松懈。 【翻译】 (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 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 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 “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诗经·大雅·烝民》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侍奉于天子。” 【解读】 这一章是讲述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从服饰、言论、行动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保全宗庙及祭祀,以事奉国君、服务百姓。 第五章 士章 【注释】 (1)资:取,拿。 (2)守其祭祀:祭,际也,神人相接为祭。祀,似也,言祀者似将见先人也。祭祀,指备供祭品以祭神供祖的活动。 (3)诗:下文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小宛》。 (4)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夙,早、早上。兴,起、起床做事。寐,睡觉。无,别、不要。忝,辱、羞辱。尔所生,生养你的人,即你的生身父母。 【翻译】 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其亲爱是一样的; 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样的。 所以,对母亲要重视爱,对君主要重视敬,对父亲则是两者兼备。 因此,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必能做到忠诚;用敬顺兄长的悌道来侍奉上级,必能做到顺从。 忠诚和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欠缺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说:“要早起晚睡地尽孝尽忠,不要有辱于生养自己的父母。” 【解读】 这一章讲述士的孝道。 士要移孝作忠,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侍奉国君、长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尽忠职守,完成自己肩负的重任。 第六章 庶人章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注释】 (1)用天之道:用,顺应、凭依、利用。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 (2)分地之利:分,区别、分别。利,利益、好处。指分辨土地的特性和优势,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等。 (3)谨身节用:谨,恭敬、谨慎。谨身,即对自己的身体恭敬、谨慎,言行合于礼法,不做违礼的事,就能远离刑罚的羞辱。节用,节约俭省,生活不奢侈浪费。 (4)以养父母:以,拿来、用来。养,赡养,供养。 (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从尊如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至卑如庶人,无论尊贵还是卑贱,都要实行孝道。本章自此开始总论五孝。 (6)孝无终始:实行孝道,没有贵贱等级的差异,也没有开始与终结的区别。 (7)而患不及者:患,忧虑、担心。及,赶上、做到。意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全句意为,从天子到庶人,实行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在于其地位的尊贵还是卑贱,也不在于是事亲还是立身。因此,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道,是不会有的。一说“孝无终始”为行孝无终无始,“患”为祸患,故而释全句为:如果行孝道用心不纯,用力不果,致使在立身和事亲方面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好,这样,要想祸患不及其身,那是不可能的。 【翻译】 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行为谨慎,节约俭省,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啊! 因此,从天子到百姓,不分贵贱,行孝都是无始无终、没有止尽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无法尽孝,那是不可能的。 【解读】 这一章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孝的最后一条,讲述普通百姓的孝道,就是掌握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收获粮食,供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违礼法,恭谨做人,节约用度,以更好地奉养父母,让父母能够安安乐乐地终其天年。 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作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贵贱的不同,但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分别、没有终始的。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没有道理的。 上一篇: 纪录片《美丽中国》合集
下一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