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社会影视欣赏听歌赏曲看书听书对外汉语健身养生特殊教育国学文化家教处方相声小品生活妙招学习方法百家讲坛民俗礼仪形象管理中外网游知识问答在线查询体育课堂学前语文学前数学学前英语学前百科科学自然礼仪教育体育游戏安全教育学前美术音乐舞蹈行为习惯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百科小学信技小考语文小考数学小考英语小学作文小英作文小学音乐小学道法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写字小学科学试听课程课外语文小学课本小学资料劳动技术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道法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初中信息初中科学初中作文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初中体育初中朗读中考复习初中资料初中课本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高中思政高中历史高中地理高中朗读高中作文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生物高考思政高考历史高考地理通用技术高中资料高考更多电子课本高中音乐计算机系药学专业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电气自动临床医学法学专业法律专业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工商管理物理专业数学专业美学专业小语种系生物工程园林专业化学专业园艺专业网络通信通信工程历史专业中文专业旅游餐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社会科学哲学专业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广告传媒大学更多艺考声乐艺考舞蹈艺考器乐艺考表演艺考美术艺考书法播音主持艺考乐理乐理乐器声乐舞蹈影视欣赏艺考摄影艺考编导艺考问答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

来源:中华大课堂浏览数:6148 

借助画图解题,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整理了小学数学6类画图解答题,快看看吧。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O.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O(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 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例2 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

(1)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

(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

(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

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

3、分析图

一些应用题,为了能正确审题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相互关系用分析图表示出来。

例1新华中学买来 8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共花了 817.6元。每张桌子价 78.5元,比每把椅子贵 62.7元,买来椅子多少把?

分析图:

(l)买椅子共花多少钱?817.6-78.5×8=189.6元)

(2)每把椅子多少钱?78.5-62.7=15.8(元)

(3)买来椅子多少把?189.6÷15.8=12(把)

综合算式为:

(817.6-78.5×8)÷(78.5-62.7)

=189.6÷15.8

=12(把)

答:买来椅子12把。

4、线段图

一些题目条件多,条件之间关系复杂,一时难以解答。可画线段图表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例1光明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比全校总人数的 还多30人。新学期一年级新生人学360人,这样现在比原全校总人数增加了。求原来全校学生有多少人?

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360-30)人与全校人数的(+)相对应,求全校人数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360-30)÷(+)=330÷=900(人)。

例2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8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8小时后在距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按照题意画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甲、乙8小时各行的距离,甲行全程的一半又多出 4千米,乙行全程的一半少 4千米,这样就可以求出甲、乙的速度了。

甲速:(88÷2+4)÷8=6(千米)

乙速:(88÷2-4)÷8=5(千米)

5、表格图

有些问题,通过列表不仅能分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而且便于区分比较,起到良好的审题作用。

例1 小明3次搬运15块砖,照这样计算,小明又搬了4次,共搬多少块砖?

根据条件、问题,列出易懂的表格,能清楚看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次

15块

又搬4次

共搬?块

从表中不难看出,又搬4次和共搬多少块,这两个数量不相对应,要先求一共搬多少次,才能求出共搬多少块,列式为:

15÷3×(3+4)=35(块)

另一种思路为,先求又搬4次搬的块数,再加上原有的块数,就是共搬的块数。列式为:

15÷3×4+15=35(块)

6、思路图

有些问题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也不同。通过画图能清楚看出解题思路,便于分析比较。

例1有一个伍分币、4个贰分币、8个壹分币,要拿出8分钱,一共有多少种拿法?

这道题从表面港一点也不难,但是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全部拿法一一说出来也不容易,可以用枚举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把思路写出来。

从图表中可以清楚着出不同的拿法。此题一共有不重复的7种拿法。

从以上各例题中可看出:解题时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不妨在解题中广泛使用。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