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社会影视欣赏听歌赏曲看书听书对外汉语健身养生特殊教育国学文化家教处方相声小品生活妙招学习方法百家讲坛民俗礼仪形象管理中外网游知识问答在线查询体育课堂学前语文学前数学学前英语学前百科科学自然礼仪教育体育游戏安全教育学前美术音乐舞蹈行为习惯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百科小学信技小考语文小考数学小考英语小学作文小英作文小学音乐小学道法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写字小学科学试听课程课外语文小学课本小学资料劳动技术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道法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初中信息初中科学初中作文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初中体育初中朗读中考复习初中资料初中课本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高中思政高中历史高中地理高中朗读高中作文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生物高考思政高考历史高考地理通用技术高中资料高考更多电子课本高中音乐计算机系药学专业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电气自动临床医学法学专业法律专业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工商管理物理专业数学专业美学专业小语种系生物工程园林专业化学专业园艺专业网络通信通信工程历史专业中文专业旅游餐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社会科学哲学专业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广告传媒大学更多艺考声乐艺考舞蹈艺考器乐艺考表演艺考美术艺考书法播音主持艺考乐理乐理乐器声乐舞蹈影视欣赏艺考摄影艺考编导艺考问答

学生作文的通病与疗法

来源:中华大课堂浏览数:5276 

人们常把好文章的开头比作美丽的“凤头”,把结尾比作利落的“豹尾”,把主体部分比作丰盈的“猪肚”。可是,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通病,就是“喂不好猪的肚子”。剖开“肚子”一看,发现里面装的是“草、糠、泥、沙”,甚至是“清水”。也就是说,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类似问题。具体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不实。没从生活出发,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或胡编乱造,华而不实,或缺乏真情实感,无感染力。说了假话,骗不了人,竟还美其名曰“艺术虚构”。殊不知,古往今来,好文章都是“因事陈词”(韩愈语),有感而发。如唐宋八大家、鲁迅、毛泽东、李敖之文。“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文章亦如此。“事” 即生活。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艺术虚构虽高于生活,但也必须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虚构不是真正的艺术。无源之水只能是一潭死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一段朽木,无生活基础的虚构只能算“豆腐渣工程”。古今中外的浪漫主义作品均使用了虚构手法,但也是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其中的孙悟空外形是个猴子,本领超凡,这是虚构,而它的性格则是按生活中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来塑造的,只是做了艺术夸张而已。至于情节,也有一定历史的引子。西方表现主义作品虽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受,情节离奇荒诞,但艺术形象也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加工、变形和改造。如: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大甲虫,这是虚构,但变成大甲虫后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仍是按现代社会的人来刻画的。文学作品尚且如此,一般实用文章就更要反映生活,言之有物了。

二、不精。没围绕主题,头绪繁多,东扯西拉,眉毛胡子一把抓,虽有千言万语,但也不知所云,还自认为是内容充实。殊不知,中心是月,材料是星,众星捧月才美。星星不在多,而在亮。材料不在多,而在精。“精”就是典型。典型就是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无重复累赘,不枝不蔓。文章的材料典型,中心就明确。

三、不足。没从多方面取材,仅从一个角度描述,因而主题不鲜明,中心不突出。文章瘦骨嶙峋,单薄乏力,还自以为是短小精悍。殊不知,麻雀虽小,也需五脏俱全。养猪要肥,肚子要饱;肚子要饱,饲料来催;吃而不饱,焉得猪“肥”?欲成就一篇好的文章,其主体部分,材料务必充实,应有尽有。

四、不新。没关注时代潮流,没关注社会时事,没关注日常生活,写的总是“陈芝麻烂谷子”,把小学时的材料当作初中时的“宝贝”,把初中时的材料当作高中时的“金子”。殊不知,老掉牙的东西谁愿意看呢?谁不喜欢“鲜花”呢?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谁不言“文章贵有新味”呢?

欲把文章的“猪肚”写好,必须从下列方面努力。

一、从生活中挖材。从自己到他人,从家里到学校,从教室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都是文章材料的源泉。就是要以真情作根基,植艺术之花朵;用实感为阶梯,造文学之殿堂。其实,以我手写我心,最易成就佳作。

二、从阅读中挑材。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阅读弥补了观察的局限。阅读把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阅读中挑选养料,如人物、事件、名言警句等,可让写作增加深度、宽度和厚度乃至“温度”。供料作文(含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以材料为据,从读出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作文类型。考生平时读的多,联想的时空跨度大,选择的材料就更充分、更典型、更有说服力。古今中外为我所用,日月天地为我生辉,阅读功劳尤大。腹有诗书文自丰。

三、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在“中心”的视野内,对于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既要大胆 “拿来”,又要优中选优,不搞“韩信点兵”。对不够典型的材料,要尽量淘汰;对重复的材料,要忍痛割爱;对无关中心的材料,要坚决舍弃。这样,就有了“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美感。

四、紧扣中心多角度组材。从正面反面侧面、俯视仰视侧视、视觉听觉嗅觉、古代现代将来、本国外国世界等多角度,酌情考虑,为我所用。多角度描写事物,就有立体感;多角度分析问题,就全面、客观;多角度论述观点,就明确、突出,富有严密的思辨性。

五、抓住中心,重用新材。旧瓶装新酒,一样的瓶子装不同的酒,饮之,才感到“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谁不欣赏“领异标新二月花”呢?写文章就是要推陈出新,让材料的鲜花怒放,体现文章的时代气息。同样的题目,一个主题,材料应该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对于同一座山,在不同的时间去观赏,景致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自然才常见常新。作文也是如此,贵在奉献“新味”。

作者:柳福文,执教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