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答题模板来源:中华大课堂浏览数:5746次
学原理答题模板(原理+方法论+材料)一、唯物论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材料。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材料 2.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分析……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尊重客观规律。+材料 ③要把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材料 3.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材料。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 ③要把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材料 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材料。 ②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材料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材料 二、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材料; ②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材料 2.联系具有多样性。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②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材料;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材料。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做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材料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材料 4.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材料; 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材料; ④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材料; ⑤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材料。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 2.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材料;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实现事物的发展 +材料;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材料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成长、壮大 +材料;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各,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材料。 4.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材料 ②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材料。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材料。要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材料。 (三)矛盾观 1.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统一原理) ①矛盾的对立即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即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材料。 ②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材料; ③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①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材料; 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材料; ④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材料; ②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材料。 ③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是次要矛盾。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材料。 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材料。 6.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 +材料;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材料。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材料。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材料。 ③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材料。 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 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 ③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 2.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材料。 ②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材料。 ③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材料。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材料。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历史观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材料。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材料。 2.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材料。 3.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材料,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材料,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 (2)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材料 ②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材料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材料。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3)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材料。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材料。 3.人生价值的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材料。(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材料。(客观条件) 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材料。(主观条件) 上一篇: 高中历史四类主观题答题术语
下一篇: 高考政治热点术语答题模板
|